您的位置: 首页 >教育科研>美文推荐>详细内容

教育美文推荐阅读(一二0)——教师如何实现自我生长?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18-05-21 14:11:00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             教师的自我生长,在不断比较中实现

    我特别喜欢阅读传记,因为读别人传记的过程就是去认识他是怎么成长、怎么发展出来的过程。那里面有生命的能量。人是在人与人之间相互比较中从年轻到走向成熟的。

第一个,年轻的时候比聪明和勤奋。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,如果你们一个同学竞争对手不仅比你聪明更比你勤奋,你死定了。你永远赶不上别人。越往后,还比激情的持续力。一个二十岁的小姑娘或小伙子有激情不稀奇,问题是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坷之后有没有。

第二个,比积累的厚度。为什么我们走着走着会感觉到走不动了?力不从心了,往往是因为我们的积累不够了。对咱们教师来讲,要有哪些积累呢?最首要的是实践的积累。优秀教师首先不是写文章写出来的,不是读有字之书读出来的,而是上课千锤百炼的实践出来的。接下来再配置阅读的积累、写作的积累,还有自我反思与重建的积累……我们的一生能够走多远,你前面积累得怎么样很关键。

第三个,比思维的深度。我总是倡导一个观点:人这一辈子拿三块牌。第一块是铜牌。一个老师要有知识,你要有学历,这是最起码的。再拿一块银牌。银牌就是一个人的人脉,丰富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。去年我把我的两个博士生送到德国访问一年,我对他们讲,一年以后你们回来的时候,把两个东西带过来,第一把德国学界最前沿的理论带回来,第二把德国学术界的人脉带回来。这是独属于你自己的。最后再来拿一块金牌。金牌是什么?就是好的思维。好的思维品质,我有这么几个标准,清晰度、提炼度、开阔度、合理度、创新度等等。

接下来,还比的是一个人视野或者格局的宽度。什么叫一个人的格局很大,我举个例子,我少年时代的偶像之一数学家陈景润,八十年代讲过一句话,我牢牢地记住,我做数学研究,我不跟国内同行比,我跟国外同行比。我太欣赏这句话了,这叫做格局。

 最后比什么?比的是一个人的胸怀。胸怀的广度,有没有宽广的胸怀,人到了最后什么经验、什么能力、什么操作方法都是次要的,最终比的就是谁比谁胸怀更宽广。人的后半生就比这些东西。

          不能对自我有所作为,就成不了一个好教师

    著名的江苏省教科所老所长成尚荣先生有一个关于鸡蛋的比喻:鸡蛋有两个命运、两个结局。第一种,被人用外力来打破。结局是什么?变成别人口中的食物。第二种,用内力来冲破蛋壳。结果是诞生新的生命。这个内力是什么?就是每个人内生力,每个人自我生长的力量。

    为什么要阅读,为什么要不断反思和重建,都是为了让内生力、自生力强大起来,绵绵不绝。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选择,到底是愿意做被外力打破的鸡蛋,进而变成别人口中的食物呢?还是变成由内力冲破蛋壳一次一次诞生自我的新生命?这全在于自己的选择,全在于我们作为教师和教育者能不能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。育谁的生命自觉?先从自己的生命自觉培育开始。先要对自我有所作为,你作为教师才可能对他人、对民族、对我们的国家对我们的社会有所作为,一个老师不能对自我有所作为,他就成不了一个好教师。教天地人事,育生命自觉!这就是所有的教育、所有的教师阅读最终的真谛之所在!

用专人式的阅读来培植根基

这么多年来,我不断在提醒自己,要站在自己的根基上去进行思考与实践。那怎么通过阅读来培植根基呢?我反复倡导的一种阅读方式,叫做专人式的阅读。当年我对哲学很有兴趣,就一会儿读康德,一会儿读黑格尔,一会儿又读福柯。后来,我发现这种碎片化的阅读其实并没有多大价值。我在北京工作的时候,悟出了一个道理,就是要进行专人式的阅读。比如,我在北京期间用了将近三年时间集中阅读康德的作品。从什么三大批评、代表性的论文通读一遍。康德是谁,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代表性思想家。康德通了,西方哲学就基本能打通了。因为有了对康德的阅读,所以康德的哲学思想成为我今天哲学思考的根基之所在,对我影响很大。有人经常问我,说你的写作风格、语言风格是怎么形成的,我就说我也是通过专人的阅读和揣摩逐渐去生成的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

关注细节,读懂课堂这本“无字之书”

    教师阅读应读什么书?我认为应该读两类。第一是有字之书,也就是理论书籍。第二种是无字之书,也同样重要。对我们教师来讲,无字之书是什么呢?一本是“人”这本大书。做老师、做教育的人,首先要学会读懂我们的学生。其次也要读我们的同行和同事,特别是读懂、读好名师。另一本就是课堂这本大书。读懂课堂太重要了!怎么读懂?关键就是关注细节。

    可能你素养很高,你是教学高手,你有教育的智慧,你在公开场合慷慨慷慨陈词?但这些不是最重要的。重要的,是你把你的价值观、情怀化到点点滴滴的细节之中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 14个细节,解决小组合作学习的疑难杂症

    这么多年来,合作学习非常流行,但是普遍存在着三个毛病:形式化、表扬化和平庸化。要改变这三大根深蒂固的毛病,你光讲什么教学原则、教学理念那是空的,你不化到细节中去是没有用的。那哪些细节特别重要呢?

    细节1:从同桌合作开始培养合作。同伴两个人之间怎么相互交流、相互分享、相互合作,习惯了以后再过渡到四五个人、五六个人的小组合作。

    细节2:四个前提条件准备好。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,有几个前提条件:第一,对合作学习的内容合作前要有起码的阅读了解。第二在合作前先让学生有自主的思考。第三激发学生合作的需求。第四,选择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。

     细节3:定期轮换分组方式。关于分组,比较流行的是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,我们的策略是定期轮换。

     细节4:小组分工要明确。这个大家比较熟悉。小组合作中谁做主持人,谁做记录员,谁做监督员,监督员类似于学习小组中的纪委,还有谁代表小组发言。代表发言之后谁来补台做补充性的发言等等。

     细节5:“弱者”先说。我们推荐“弱者”先说,爱表达、爱说话的学生再做概括或者做总结。这是我们的规则。

     细节6:确定合作学习的时间底线。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时间的底线?最少不能低于几分钟。这是一个仁者见仁、智者见智的话题,我说我的观点,怎么也不能少于三分钟。

    细节7:让学生发言以小组而非个人为出发点。小组代表发言的第一句话应该是,“我们小组……”。

    细节8:评价、反馈不能少。老师评价和反馈,越具体越有针对性就越好。另外,还可以有小组互相评价,自我评价。

    细节9:增加组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。比如,让后一组对对前一小组的发言先做一番评价或补充提问,这样组际之间有了交集、有了互动。

     细节10:用好差异资源。让好的小组派代表面向全班展示,介绍他们是怎么合作。或者让他们加入不好的小组,让学生指导学生、小组来指导小组。

     细节11:把一个小组的亮点和资源变成所有小组共享的亮点和资源。不要做沉默的巡视者。

     细节12: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意识、能力和习惯。像语文,就特地要求学生在其他同学朗读时,听重音、停顿、咬字准不准,是不是多了字、漏了字都要认认真真。

     细节13:体现年段的特征。避免常见的以低段的方式从事高段的学习。

     细节14:体现学科知识的特性。语文课合作,要合作中展现出语文的味道,比如语言。

(作者:李政涛,转载于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 教育科研信息中心)

 
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
×

用户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