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教育科研>美文推荐>详细内容

教育美文推荐阅读(一一二)——价值教育:文化传承之“魂”

来源:转载 发布时间:2017-03-23 08:11:43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价值教育:文化传承之“魂”
刘梦溪 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,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,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。
钱逊 清华大学教授,国学大师钱穆之子,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。
楼宇烈 北京大学教授,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。
邓立光 香港中文大学国学中心主任,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,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非全职顾问。

1月25日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》。《意见》对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以及落实的主要途径、措施等做了详细阐述,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人士为之欢欣鼓舞。近日,全国教育科学“十二五”教育部重点课题“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价值教育校本化研究”总课题组主办的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论坛”上,多位从事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著名学者畅谈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之道,为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的落地出谋划策。

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:

学习传统文化要把准正脉

大家都希望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、古典精华,或是国学最核心的东西,能够跟教育结合起来。我多次讲过,如果国学不跟教育相结合,不跟民众相结合,只是专家研究的事情,那它能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就很有限。古典应该进入现实生活,尤其应该进入课堂。

传统文化的范围太大了,实施传统文化的教育,把什么内容拿到今天的课堂上来?国学也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,把国学的什么内容拿到课堂上来?

国学有两个层面,一个是学问的层面,学问的层面可谓博大精深,是专家研究的,让中小学生和老师进入到国学的学问体系不大可能;国学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层面就是价值层面,教育界要做的,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、它的精神价值,把国学的价值理念引入到中小学教育体系中来。所以说,开展价值教育是非常正确的选择。

以儒家思想为主脉的中华文化,想叫人成为健全的人,想叫家成为和谐的家,想叫群体成为友爱互谅的群体,想叫国家成为文明的国家,成为礼仪之邦、文明之邦。让学生成为健全的人,我不太赞成在现在的教育目标里提出圣贤,可以把君子作为目标,君子是道德比较完美的人,有多方面的表象,多方面的修为,实际上使一个人成为更好的人,这就是君子。

有一次中央电视台报道,说山东有地方把练习射箭作为学习传统文化的一项内容,我不赞成这种做法。你还不如学步枪射击呢,将来国家有事还能派上用场,学射箭干吗?不要复古,我也非常不赞成穿古代的袍服,去念古代的经典,我们要学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,而不是形式上的东西,更不要走到邪路上去,比如算命卜卦等封建迷信活动。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,要坚持走正路,把准正脉、正轴。

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、清华大学教授钱逊:

建议教师人人读《论语》

《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》这个文件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“工程”,提出了许多具体内容和落实措施,这个提法和以前不一样了。《意见》提出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的全过程,也谈到了要对全体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的培训。具体怎么落实,我有一个建议,就是开展教师人人读《论语》活动。

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最核心的内容,我想就是传统文化所讲的做人的道理,或者就讲一个“道”。

中国传统文化,从培养人的精神品格来说,主导的还是儒家。《论语》是记录孔子思想的最重要的一部经典,首选的必读书就是《论语》,因为《论语》记录着他跟学生讨论的一些言论,以及他日常行为的各方面的表现,这里面包含了儒学的全部基因,如果说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干,我们今天了解传统文化,要从里边吸取最精髓的部分,那么这些东西全部是最精髓的部分。如果我们不读《论语》,不了解《论语》,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。

现在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,就是师资的问题。《意见》提出对教师进行培训,就是说教师首先要补课。传统文化那么丰富,各方面都要涉及,或者四书五经都要读,这个不现实,所以只能从一部最重要的《论语》入手。

《意见》里面提到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:核心思想理念、传统美德、人文精神。这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我们都可以在《论语》里边找到源头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精神的认识和接受,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。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,现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,但我相信有两点是必须有的,第一点就是崇德,做人首先要修身;第二点就是乐群,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把个人的价值、个人的发展与群体的发展统一起来看。在这两点的基础上才形成了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等思想观念。现在讲的敬业也好,爱国主义也好,最基础的就是这两条,没有这两条,就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

人人读《论语》,可以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找到一个最好的抓手。

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:

重铸国魂应坚持主体意识

我对当前社会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,用四个字来概括,就叫做失魂落魄,或者说魂飞魄散。这个话可能说得太重了,但我确实会有这样的感受。面对这百余年来出现的“魄散了”“魂丢了”的现象,今天我们的任务,就是要重建中华魂,或者说重铸国魂。

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,要想把传统全盘不变地继承下来,那是不可能的,要把传统完全抛弃也是不可能的,因为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之中。重铸国魂并不是排斥外来文化,中国传统文化是包容的文化,是吸收外来文化的文化。但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发展过程中,必须有主体意识,有了明确的主体意识,我们才能主动去吸收外来的文化并把它融入我们的主体里面去。我们对外来的文化,不是做拼盘,而是要把它吸收过来以后变成我们整个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的部分。我们的“魂”丢了,其实就是我们主体意识没有了。

刘梦溪先生讲了价值教育的意义,我觉得这个概念提得准确,教育里面有知识教育有价值教育,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,始终把价值教育放在第一位,这是教育的根本。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懂得做人的道理,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习俗,那么这个靠什么呢?只有靠价值教育。

传授传统的价值理念,不一定要死背古文,我们要把传统德行提炼出来,进行新的诠释。传统优秀品德的“德”,我梳理以后概括出10个,我把它称之为“一二三四”,加起来正好是10。

第一是“孝”,孝是中华文化优秀品德之首。第二是“诚”和“敬”,天人合一的核心是天人合德,合德的中心就是诚,敬是礼的核心,要敬己敬人敬事敬物,用敬来规范自己的内心。第三是“智”“仁”“勇”,《中庸》里称之为“三达德”,《中庸》里边对“智、仁、勇”的定义,跟我们一般的定义不太一样——好学近乎智,力行近乎仁,知耻近乎勇。第四,就是“礼义廉耻”,我们谓之国之四维。《管子》里面讲,这4个字,把整个国家支撑起来。这10个字,就是传统文化“德”的基础。

香港中文大学国学中心主任邓立光:

以读经涵养人格与国性

中国当代的中小学价值教育应该以传统文化为核心。这是因为现代西方文化产生不少流弊,已经不敷应用;也因为我们要有文化自信,要用自己的传统来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未来国人之幼、小、中学价值教育应集中于人格与国性之养成,而人格与国性之养成必由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来完成。严复先生早在一百年前就已经看到,读经是涵养国人人格与国性的必由之路。故总课题组不但确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价值教育之本,更拟定幼、小、中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,以供各实验学校印证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人格与国性的巨大作用。

中华文化精神敬天法地、修己利他、公平分配、知行合一。这四个特点,符合价值教育培养人格和国性的目标,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。正因为此,我国的价值教育必须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。这也是教育“立德树人”须尽全力之所在。

四书与五经的核心要义,无不在涵养人格。读经是涵养国人人格与国性的必由之路。唯一需要留意的是,由传统进入现代,中间有一个很大的政治和信仰的转折。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天下文化,比较缺乏现代国家所需要的那种维护国家独立完整的爱国意识。因此,我们需要找一种素材,它既能体现传统文化的所有美德,又能开启中国人今后的爱国精神。这最好的素材就是从1840年以来奉献民族、身赴国难的爱国人物。应该给予这一时代的爱国人物特别的重视,以他们的民族气节,作为衔接传统美德与现代爱国主义的桥梁,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可以保护国家、促进团结、面对未来的文化。

(以上内容由本报记者汪瑞林整理)

——摘自《中国教育报》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
×

用户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