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教育科研>美文推荐>详细内容

教育美文推荐阅读(六十四)——互动性阅读的妙处

来源:转载 发布时间:2015-05-25 13:36:40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■张以瑾

从古到今,很多人说“书非借不能读也”,但这不符合我的体验。我不喜欢到图书馆或向别人借书看,也不喜欢把自己的书借给别人。原因很简单,我看书喜欢在上面写写画画,在图书管理员看来,这叫“损毁图书”,要训斥,还要罚款。但在我看来,这反而让书更有价值了,因为那上面留有我的笔迹、联想、感悟,甚至是心情。当然,我得承认,这样的书只对个人有价值,因而具有一定的私密性,不是合拍的人不好外借。

小时候看书,做教师的父亲屡屡提醒我“拿笔”。笔是拿了,但拿在手上干什么,好像多年后才真正明白。最初的时候,只是寻章摘句,抄下成语、名言什么的,化作谈资或装饰作文,少年时代凭这个赚了好几次表扬。后来,渐渐觉得抄录没什么意思,开始试着在书上写写画画,兴之所至,信马由缰,在每本读过的书上都“爬”满了自己的印记。

时间久了,我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使用一些相对固定的标注符号。遍布书中的下划线、小三角、大三角、圆圈以及问号等都各有所表,比如,下划线是用来标注重要的语句、段落以及有价值的信息,小三角表示观点比较重要,大三角表示观点十分重要,圆圈表示不认同、不满意,问号表示存疑或不解……

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两个:一是“眼动、脑动、手动”,把单向的阅读变成一个互动交流的活动,就好似在和作者面对面交流,有共鸣,有碰撞,有情绪,增强了理解和记忆效果;二是拣选了书中的观点和内容,便于检索和温故,日后翻看,就能迅速地浏览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内容,以及自己彼时的所思所感所悟。

事实上,一本书于我们的价值,在我们读过、划过、批注过之后,会得到成倍的提升。因为这样读过的书,也融入了读书人的劳动成果和智慧贡献。很多人读完一本书,里面还是整洁如新,一方面是嫌读书时拿笔麻烦,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没有“执笔批书”的阅读体验。这样的阅读,如果不是针对休闲娱乐类的书籍,很难说效果有多好。

为了避免这些观点引起误解和反感,我建议大家把阅读分为“软阅读”和“硬阅读”两大类,前者是指休闲娱乐式阅读,主要是为“图乐子”、打发无聊,后者则是为了知识和思想的阅读。前面的文章曾提过,知识、思想以及作为其载体的书籍是分层次的,同样,阅读也是分层次的。对于那些想通过读书丰富知识、提升思想的人来说,反思阅读方法,追求阅读层次,自始至终都是读书活动的伴生性目标。

美国人莫提默·J.艾德勒在1940年写下畅销至今的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,认为阅读具有娱乐消遣、获取资讯、增进理解力三种目的,只有最后一种目的的阅读能帮助阅读者增长心智,不断成长,他还花了很大篇幅将阅读分为基础阅读、检视阅读、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等四个层次,提出要通过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正式训练,带领读者进入更高层次。

尽管没有看过他的书,但我的体验和总结与他的观点基本一致。此外,基于切身体验,我觉得他还说对了两点:第一,阅读是一种“主动的活动”,“我们的前提是读者能与作者进行对话,并能回应他所说的话”。这实际上是提醒我们,要在阅读过程中努力寻求个人的存在感、创造力和主导权。第二,看书要快慢得当,“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来阅读”。这是说,我们不要总是看那种一目十行的书,而是要看一些需要“啃”的书。每“啃”完一本这样的书,你都会发现自己更有底气就某些话题表达观点,也更有兴趣在作者的提示下思考更多的现实问题。

此外,因地制宜也是互动性阅读需要明确的一个原则。比如,怎样读一本文学经典,怎样读一本调研报告,怎样读一本理论著作?对这些不同性质、不同领域的书,我们都要建立相应的读书方法。在这个过程中,既借鉴别人的读书法,也注意探索总结自己的读书方法。最终目的只有一个,那就是把书“读活”,从中得到生趣和用途,让一切关于阅读的美好描述都不至于成为空话。

——摘自《中国教育报》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
×

用户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