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德育天地>心理健康>详细内容

你很聪明,就是不努力”,这句话毁了多少孩子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3-12-16 15:32:19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  孩子会因被夸‘聪明’产生的优越感而沾沾自喜,但不会因‘不努力'感到羞愧。孩子不愿努力的消极情绪,是在父母强化“天赋”的鼓励下产生的。“你很聪明,就是不努力”这句话,正在让孩子陷入“自我妨碍”的绝境。

     01  被误解的“聪明论”会让孩子越努力越被动

  心理学上,有一个著名的“标签效应”。讲的是当一个人被贴上某个标签时,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与标签形象一致。而对于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孩子而言,被外界贴上“聪明但不努力”的标签时,他们会误以为:聪明大于努力,要是努力了还学不好,那“聪明”的标签就会被“笨”取代。有孩子会为了可笑的骄傲,故意偷懒,掩饰“努力却依然不能取得好成绩”的真相;也有孩子沉浸在“我很聪明”的错误认知中,不敢迈出挑战新事物的第一步。就像有人说的:“一种思想如果进入心中,就会盘踞成长。”父母越是鼓吹“聪明论”,孩子在被要求努力时会越不主动。让孩子懂得努力的必要性,远比让他们接受“标签式”夸奖更重要。

  02  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是思维模式

  拉开孩子差距的,到底是什么?为了找到答案,著名心理学教授卡罗尔·德韦克教授做了一场实验。她让一群孩子进行智力拼图,难度逐渐递增。随着实验的推进,最初看不出差异的孩子逐渐形成两种类型。第一类孩子,在拼图失败后,会责怪自己,并且用“记性不好”、“越来越迷惑”作为理由,选择放弃。第二类孩子,则与之相反。他们会在挑战失败后,坦然面对,并且用“喜欢接受挑战”、“可以再成功一次”,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。在之后的40年中,她一直在追踪这些孩子的成就,研究思维模式与成败之间的关系。最终得到结论:那些具备“成长型思维”的孩子,会越挫越勇,更容易成功;而陷入“固定型思维”的孩子,会拿“能力不足”或“运气不好”当借口,趋于平庸。让孩子赢在起跑线,既不是贯彻“题海战术”,也不是灌输“你很聪明”的观念,而是让他们不再“作茧自缚”。那些思维固化的孩子,会用借口逃避失败;而思维发散的孩子,会思考如何获得成功。孩子的未来,与他们的思维模式密切相关。

  03  培养成长型思维才是鼓励和引导孩子的正确方式

  成长型思维,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?专注过程而不是结果,会让孩子知道:学习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,而当前的挫折和失败只是学习。

那么,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性思维呢?三个方法,分享给大家。

     1. 用“积极对话”代替“贴标签” 

“你很聪明,就是学习不用心。”“平时测试都挺好,一到考试就掉链子……”这样的“刻意引导”,经常出现在父母教育孩子的场景中。最后换来的,却不是孩子认真学习的改变,反而会让他们认为自己不努力也能变优秀。当父母给他们贴上“聪明”的标签时,孩子也会逐渐停止对未知的探索。因此,比起给孩子贴上“聪明”的标签,告诉孩子“只要努力你也能行”,更能让他们取得进步。

     2. 用“暂时不行”代替“就是不行” 

在网上看到芝加哥一所高中的毕业考核,很有意思。那里的学生在毕业时,如果有成绩没达到标准,就会显示“暂未通过”,而不是“不及格”。学生不会用全盘否定的方式面对失败,而会继续努力争取下次通过。同样的道理,父母在孩子考砸后,告诉他们“困难只是暂时的”,远比指责孩子“不用功”更能产生积极影响。而积极地对话,也会让孩子在曲折的经历中获得成长。

     3. 用“夸奖付出”代替“强调天赋” 

夸孩子聪明,并不能激励孩子上进。有智慧的父母,一定是注重夸奖孩子努力的过程,如此才能让他们用成长性思维面对失败。诚然,天赋固然重要,但如果父母借此去鼓励孩子,只会让孩子忽略努力在成长中的分量。只有懂得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,让他们把眼光聚焦在努力上面,“聪明”和“天赋”才是锦上添花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
×

用户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