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德育天地>家校共育>详细内容

家长、孩子共成长(3)

来源: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:2018-01-10 09:20:40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亲子关系,在我看来,是一种既复杂又简单的关系。说复杂,是因为亲子关系建立于血缘,所以很多父母理所当然的觉得孩子是生命的一部分,血脉相连也成了息息相关,与孩子同乐同喜同悲伤,把孩子的事当做自己的事,孩子的喜怒哀乐也主宰了父母的情感天地。这在佛教上称之为“执着”,于是爱和恨,皆为此所绊。说简单,亲子关系其实也离不开人和人的关系。在人和人的关系中,互相尊重和平等是最基本的基础。如果离开了这个基础,恐怕人际关系多不能维系。如果遵循了这个基本原则,我想,孩子至少能成为一个通情达理的人。

我的孩子客观的说,不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,相当平凡,中国人有句俗语是“望子成龙”,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,我和孩子的父亲清醒的认识到,我们自己也是平凡人,要求孩子“成龙”,是不切实际的想法。能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,群处和独处都能享受到愉悦,并且在将来的社会能够保持竞争力和对学习的终生爱好,这也许就是家庭教育的成功。

孩子很幸运,就读的小学和中学都是非常优秀的学校,老师也是相当负责。所以在学业上,我们其实没有太多关注。孩子每天回来,我们问的是“今天在学校有什么有趣的事”。当他兴致勃勃的告诉我们的时候,我们大多保持倾听,即使遇上和我们意见相左的时候,或者我们只是淡淡的说一句疑问,基本上不以权威的姿态来判断对错。换位思考,如果孩子是你最好的朋友,向你倾诉的时候,如果你一个劲的纠正他,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压下去,他还愿不愿意和你交流?当然,我也会平和的说出我的观点,但是我自始至终的强调,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。我给他讲了“盲人摸象”的故事。世界如此之大,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,就如盲人摸象,有人摸到的是象腿,就以为是大象,有人摸到的是大象身体,也以为摸到的是大象。这是一个角度和执念的问题。他对这个故事也比较感兴趣,所以遇到和同学的矛盾时,也会用这个故事开解自己,换一个角度看问题。

孩子正值青春期,有一些小小的叛逆,也会出现莫名发火、一点小事就惹怒、和父母争执等现象。遇到这样的现象,我也会很生气,恨不得拿出“母上大人”的权威打压他。遇到这样的情况,孩子的父亲总是调和剂,劝说我先不打扰孩子,让孩子冷静下来,情绪得到缓冲。我也冷静后想想,虽然这时候孩子拿出了情绪负面的一方,也许和学校里的表现完全不一样,但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说,谁没有负面的情绪?谁不要放松?家庭是一个港湾,父母就是接纳他这个黑洞的人。他的成长会经历无数次心理震荡,而正因为父母是他最信任的人,他才会把情绪中的阴暗一面表现在你的面前。而他的心理完善,也许就是在这无数次的震荡中完成的。果然过了一会儿,他就会乖乖的出来,或者和我们沟通交流,或者为刚才的行为道歉,看起来,那只心中狂怒的小兽已经平伏下来了。

现代社会日新月异,传统儒家中倡导的“孝道”有很多优秀之处,但是不可否认,随着时代的变迁,有些观点已经过时了,比如“天下无不是的父母”“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”等。现在的孩子接触信息量巨大,对于事物虽然还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,但是如果再以我们的三观压在他们的身上,强行树立权威,恐怕他们是不会服气的。我觉得,与其拿出“高高在上,我都是对的”的家长面孔强制教育,还不如真诚平等的和孩子相处。其实父母是怎么样一个人,孩子早就看得透彻了,接受孩子的平凡是我们要做的功课,而接受父母的平凡也是他们要做的功课。你的生活状态不知不觉濡染了孩子,我的个人观点是,与其你期望孩子成长,还不如自己先成长。好的婚姻,好的状态,对于人和事物平和而善的看法,会让孩子有明亮的人生基调。而在这个知识更新速度快到匪夷所思的社会,为人父母能把这个底色给孩子,其他的就是天高任鸟飞,海阔凭鱼跃吧。

每个孩子的心中,都对父母有着无比炽热的爱。而孩子身上的压力,也许比我们那个时代要多得多。所以,回归到父母本真的使命,倾听,慈爱,陪伴,接纳,是我们父母一生要做的功课。当然只是一家之言,不过是抛砖引玉罢了。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
×

用户登录